张家口教育云

怀来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网站首页>县级课题>内容详情

怀来县“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中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项指南和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26 09:36 作者: 贺富强 浏览量: 206 【公开】

怀来县教育研究室规划办

“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道法专项指南

 

中学道德与法治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2、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3、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

4、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运用视频资料的研究

5、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6、提高学生课前时事演讲效率的实践研究

7、道德与法治思辨性问题设计的研究

8、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合理“使用教材”的实践   

研究

9、道德与法治板书与PPT关系的处理方法研究

10、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编制和题型选择研究

11、道德与法治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研究

12、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主动发言的策略研究

13、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班级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14、道德与法治课程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2、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活动设计的研究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研究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5、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备课的研究

6、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怀来县“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中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

专项建议

张家口市“思政一体化”、“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我们聚焦于中学和小学道德与法治领域的课题研究,今天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些课题方向,助力各位老师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一、中学道德与法治课题解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1. 研究意义: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奠定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通过创设情境式导入,如播放一段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新闻视频,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思考现实问题与道德法治知识的联系。

2.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收集不同教师的课堂导入案例,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不同导入方式的喜好和接受程度,以便根据学生反馈优化导入设计。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尝试新的导入方式,观察学生反应并及时调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1. 研究意义: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活动前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与总结,让学生深刻体会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对比两组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访谈法: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

1. 研究意义:有效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通过提问“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社会会变成什么样?”促使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

2. 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频率、提问类型、学生回答情况等,分析提问的有效性。

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有效提问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运用视频资料的研究

1. 研究意义:视频资料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播放法治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的实施过程和司法体系的运作。

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对所选用的视频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评估其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信息准确性等。

学生作品分析法:让学生根据视频资料创作相关作品,如观后感、手抄报等,通过分析学生作品来判断视频资料的教学效果。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1. 研究意义:实践性作业能够打破传统书面作业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布置关于家庭环保行动的作业,要求学生制定家庭环保计划并实施,然后撰写实践报告。

2.研究方法:

作业评价法:建立科学的实践性作业评价体系,从作业的完成度、创新性、实践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改进作业设计。

小组合作研究法:组织教师小组共同设计和实施实践性作业,分享经验和成果,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方案。

(六)提高学生课前时事演讲效率的实践研究

1. 研究意义:时事演讲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指导和组织,让学生在演讲中更好地将时事热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相结合。

2. 研究方法:跟踪记录法:对学生的时事演讲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包括演讲内容的准备、演讲技巧的运用、听众的反馈等,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对比研究法:对比不同班级或不同阶段学生时事演讲效率的变化,总结提高效率的有效策略。

(七)道德与法治思辨性问题设计的研究

1. 研究意义:思辨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 研究方法:

课堂讨论分析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思辨性问题时的表现,分析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观点表达,评估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反思法: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思辨性问题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问题设计。

(八)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合理“使用教材”的实践研究

1.研究意义: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和创新运用。

2.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成果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考试作答等,了解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材对比研究法: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合理使用教材提供参考。

(九)道德与法治板书与PPT关系的处理方法研究

1. 研究意义:恰当处理板书与PPT的关系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板书可以突出重点知识框架,PPT则可展示丰富的图像、视频等资料,两者相辅相成。

2.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实录分析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观察板书与PPT的配合使用情况,评估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经验交流法:组织教师分享处理板书与PPT关系的经验和技巧,互相学习借鉴。

(十)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编制和题型选择研究

1. 研究意义:科学编制试题和选择合适题型能够准确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能引导教学方向。例如编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思维能力。

2.研究方法:

试题质量分析法:对已有的道德与法治试题进行质量分析,包括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指标,根据分析结果改进试题编制。

学生考试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考试数据,了解学生在不同题型上的得分情况和易错点,为题型选择提供参考。

(十一)道德与法治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研究

1. 研究意义:将时事资源与教材整合能够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感和应用能力。如在讲解国际关系时,引入最新的国际时事案例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

资源收集整理法:广泛收集时事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时事资源库,方便与教材内容进行匹配和整合。

教学实践验证法: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不断优化整合方案。

(十二)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主动发言的策略研究

1. 研究意义:学生主动发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设置有趣的话题等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研究方法:

课堂氛围评估法:定期评估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学生的参与度等指标,分析其与学生主动发言情况的关系,调整营造课堂氛围的策略。

学生心理研究法:研究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的心理状态,如害怕出错、缺乏自信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十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班级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1. 研究意义:将教学与班级活动相结合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在活动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例如开展班级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律程序和法治精神。

2.研究方法:

活动效果评估法:对班级活动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掌握、品德提升、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活动设计。

教师合作研究法:道德与法治教师与班主任等其他教师合作开展班级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与活动结合的有效方式。

(十四)道德与法治课程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实践研究

1. 研究意义:课外拓展延伸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等。

2.研究方法:

拓展活动跟踪法:对学生参与课外拓展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表现、活动后的总结等,了解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社区合作研究法:与社区等社会机构合作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借助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解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 研究意义: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开发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研究方法:

资源调查法:对学校周边、社区、家庭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了解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可利用性。

资源整合研究法:将不同来源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并探索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活动设计的研究

1. 研究意义: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2.研究方法:

活动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热情、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评估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反馈法:收集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对活动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改进活动设计。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研究

1. 研究意义: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任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和道德观念,如诚实、友善、勇敢等。

2.研究方法:

品德测评法:建立小学生品德测评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状况,评估品德教育效果。

故事教学法研究:研究如何运用品德故事进行教学,分析故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探索故事教学的有效策略。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1. 研究意义: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例如在课堂上引入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2.研究方法:

生活案例收集法:收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观察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

家校合作研究法:与家长合作,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

(五)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备课的研究

1. 研究意义:有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研究方法:

备课对比研究法:对比不同教师的备课方案,分析其差异和优劣,总结有效备课的要素和方法。备课反思法:教师在备课和授课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备课内容和流程。

(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1. 研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例如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研究方法:

学生探究过程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表现,评估探究能力培养的效果。

探究成果展示法:组织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如小论文、手抄报、演讲等,通过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探究水平。


分享到: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智云教育云科技平台运营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400-139-6868    
实施机构监督方式:投诉电话:0313-8025004    邮箱:zjkjyxxzx@163.com    项目公司举报方式:举报电话:18131328576   邮箱:spv@iskpo.com  
©2025 yun.jyyz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9015584号    冀公网安备 13070202000120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